時間:2021-03-1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以來,我深刻感受到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們就恨不得使盡渾身解數,替孩子規劃好“正確的道路”,生怕孩子的發展有一點兒閃失。在浮躁的社會背景和焦慮情緒中,不少家長迷失了養育孩子的方向,忘記了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家長的過度焦慮既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也不可避免地對親子關系帶來傷害。
無處安放的焦慮,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伴隨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節點,家長們的焦慮就像瘋長的野草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擇名校、比成績、拼才藝等現象也把孩子們帶入重重壓力之中。這種焦慮和壓力會在很長時間內對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焦慮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焦慮心理的作祟,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占據了孩子的大量課余時間,造成長時間久坐和睡眠時間不足。孩子沒有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沒有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必然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
焦慮還會對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帶來長遠的不良影響。成人世界的焦慮不可避免地傳遞給孩子。從起床開始,孩子的耳邊就充斥著家長沒完沒了的催逼聲:“動作快一點兒,要遲到了!”“寫作業不要磨蹭!”“抓緊路上時間背背單詞”……彌漫的焦慮情緒讓本應溫馨的父母之愛,變得急功近利、冰冷脆弱,也讓太多孩子的童年時光變得壓抑甚至窒息。孩子如長期處在焦慮和緊張狀態中,心理能量會被一點點耗盡,長大后會時常感到內心空洞沒有力量,找不到生活的目標感和幸福感。
焦慮對孩子的價值觀和人際關系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家長的攀比心理會讓孩子將學校當成競爭場,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出現問題。
比如一個小學生在考試結束后,居然用橡皮把同桌的最后一題答案給擦掉了,因為不想讓同桌考得比自己好。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很難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倒是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焦慮既源于社會環境也有個人因素
為什么這一代家長的壓力會如此大?高考制度也不是近年才有,不能把焦慮的“鍋”都甩給教育體制或社會競爭,甚至怪罪到學校和老師身上。經過大量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造成家長焦慮的根源,既有來自周圍大環境的壓力,也有來自個人心態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快速轉型期,社會發展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很容易讓家長產生對未來的擔憂,這種擔憂容易轉化成焦慮感。另一方面,某些教育培訓機構因為追求經濟利益,過分強調和宣揚競爭論調,營造“輸不起”的社會心理氛圍,無形中增強了家長的焦慮心理。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也起到了一些不客觀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種心態造成家長的焦慮:一是盲從和攀比心理,不少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特長班的理由是:“別人都給孩子報班,我們不報就覺得對不住孩子。”很多原本淡定的家長,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二是內疚和補償心理,用報各種課外班來補償陪伴子女的不足。三是競爭和功利心理,家長以自身經歷過的激烈競爭為參考,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或將功利化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尊重孩子改變自己才能消除焦慮
家庭教育絕不僅靠家長的一廂情愿或傾盡全力,要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正向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家長就需要放下焦慮。
一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著眼孩子的長遠發展。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就像種莊稼一樣,春種秋收都有時令限制。被催熟的孩子和反季節食物一樣,雖能帶來一時的驚喜,但終究會產生副作用。
合格的家長應該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問題、考慮問題,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二是降低期望值,學會對孩子行為進行分類管理。降低期望值并不等于撒手不管,而是做智慧型的家長,既保持應有的理性,又要相信孩子,放手讓他試錯。
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類管理:哪些是煩人但不討厭的,哪些是值得鼓勵支持的,哪些是必須禁止的。這樣歸類后,家長會發現孩子很大一部分行為都是屬于煩人但不討厭的,大都可以忽略不計,情緒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三是改變自己,調整家庭教育觀念和心態。家長可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學習優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并應用到和孩子的互動模式中。如果家長不學習也不成長,想當然地教育孩子,很有可能事與愿違甚至南轅北轍。
目前家庭教育的癥結,家長不是管少了而是管得太多了。家長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科學的家教理念,又保持相對的定力和審辨能力,用樂觀向上的心態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了。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作者:秦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