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15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你應該、你聽著、我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常說的語氣。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過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沒有,我們又憑什么期望孩子向我們敞開心門呢?在教育或責備孩子之前,家長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聽一聽孩子心里的真實聲音。
傾聽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與孩子溝通是一門不簡單的功課,以我數年當班主任和當家長的經驗,與孩子溝通過程中,傾聽往往比說教更重要,而且某些時候能成為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和解開孩子心結的關鍵環節。
曾有一個外校的高三男生,在班里非常調皮搗蛋,甚至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最后學校不準他再回到班級,到了被勸退的邊緣。家長又生氣又著急,后來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和孩子談一談。
我先問他:“學校為什么讓你回家?”這個男孩就開始訴說了:“我是有缺點有毛病,可是老師和校長動不動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訓斥我,還動不動把家長叫到學校,我特別反感和抵觸,所以我就要跟學校對著干。”
整個談話期間,基本上是我聽他說,聽他把心中的不滿全說出來。當他說的某個地方有道理,我會用點頭的方式表示認可。某些他說得不對的地方,我也并不正面教訓他,而是從側面提問,讓他意識到自己說得沒道理。
我的態度鼓勵了他,他更加滔滔不絕,把一肚子苦水都吐了出來,感覺他一下子輕松了不少。耐心聽他講完后,我才跟他分享我對高考的認識,鼓勵他放下顧慮,在家里合理安排時間,快速把各科內容復習好,抓住最后這段關鍵時期來扭轉危局,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
我還和他談起自己曾經作為差生成功逆襲的經歷,男孩越聽越興奮,情緒馬上有了變化。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我們大人如果能聽進去孩子的訴說,再對他多一點兒同情和共情,他也許就把你當成知己了。
孩子從第二天開始就像變了個人一樣,進入到一種學習上的戰斗狀態。最后高考時,他被錄取到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我當時與這個孩子的談話時間一共約2個小時,其中聽他講的時間至少用了100分鐘,我只講了20分鐘,講的道理也并不深奧,結果他就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原因是孩子覺得我能耐心聽他講話并理解他,而且他通過這次溝通找回了自尊。
聽聽孩子對家長的評價和意見。每當說起孩子的問題時,家長們似乎總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仿佛孩子有列不完的“罪狀”。有一次家長講座結束后,一位父親當著孩子和眾人的面,把自己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完全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聽他說到一半,我就制止了他。我說:“我們最好也來聽聽孩子對家長的看法。”
他兒子是個五年級學生,孩子大著膽子說:“第一,你好喝酒,喝完酒以后經?;丶野l酒瘋,你還會因為喝多了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我;第二,你不守承諾。有一年你答應我只要考到哪個名次,就給我買禮物,結果我達到目標了,你卻不兌現……”
父親低下頭承認孩子說的都是事實。我說:“你看我們大人不也有許多缺點嗎?孩子更不可能沒有缺點,所以他們才需要教育和成長。而我們做家長的要先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榜樣。”
那位父親說,孩子說的感受他原先都不知道,原來自己對孩子造成了這么多傷害。他誠懇地向孩子賠禮道歉,孩子也很感動。那天,他們父子之間有了難得的溝通和彼此的理解。
給孩子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孩子與同齡人接觸有限,而同學大都是獨生子女,不少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不太會共情或勸導別人。所以孩子平時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并不多。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向家長吐過苦水,那說明親子關系一定存在問題。孩子為什么不愿跟你溝通?要多想想原因在哪里。家長只有多傾聽并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才會跟你說真心話。
我們總是看到家長對孩子提要求,老師對學生提要求,但是有誰來聽一聽我們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呢?有一次我們的教育科研年會,主題是“關注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上臺講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老師和家長都在臺下聽。
有個學生說:我們覺得有些老師是不識人間煙火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們這個年齡的追求,因為我們追求的東西和你們的差距太大了,你們總想用道理來說服我們,結果越說我們就越抵觸。
這個學生說出了師生關系中的一種實情。當場就有老師上臺發言,承認學生說到的現象在自己身上也存在。老師們本以為自己對學生是很負責的,但沒想到與學生之間的代溝和距離如此之大。這個自由表達的機會也加深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卡爾·威特所說:“我認為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他就會變得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問題。”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學校執行校長)
作者:王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