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12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孩子本是一張純凈的白紙,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但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些約定俗成卻并不科學的論調,影響和限制孩子們的認知。比如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常見問題。一些膽子大性格活潑的女孩會被嘲笑為“女漢子”,白凈斯文的男孩被說成是“娘娘腔”;有孩子認為《三國演義》是男孩才看的書……
因為顏色問題帶來的困擾
在我們帶的班上曾有孩子因為自己喜歡的顏色而感到困擾。有一次老師在分發知識競賽獎品時,一個小男生怯怯地要求老師把他的獎品由粉紅色的換成藍色的。因為爸爸告訴過他,粉紅色是女孩子才用的顏色,男孩子要用藍色的。這個男生在幼兒園的時候還曾經因為用粉紅色的杯子被同學嘲笑。
類似“男孩用藍色,女孩用粉色”這樣的規則好像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共識。無論是商業廣告還是公益宣傳,甚至教科書和科普雜志都在用紅藍來區別不同的性別,而且這種簡單的區分變得日益復雜,漸漸衍生出了“男孩用粉色就是娘娘腔”之類的論調。
其實在大自然的筆下,粉色是豬皮膚、貓肚子和健康指甲的顏色,而藍色則是天空、大海、孔雀石的顏色,從來也沒有性別之分。但顏色問題帶來的性別刻板印象已經對一些孩子造成困擾,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發現自我進而實現自我的一種阻礙。
在生活中,家長無意識流露出的性別刻板印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為了讓孩子擺脫這種束縛,首先需要家長轉變觀念。老師也有責任來關注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影響,并通過一些方法幫助家長糾正刻板印象。
老師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也要盡量避免使用帶有性別色彩的言詞,諸如“你一個女孩子怎么這么兇”“男孩子要堅強,不可以哭”之類。應該鼓勵孩子們做選擇的時候聽從內心真正的喜好,而不要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
爸爸也可以照顧孩子料理家務
性別刻板印象甚至已經影響到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許多爸爸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照顧和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情,男人不應該也做不好這么瑣碎的事情。社會上也會有一些偏見,認為“超級奶爸”沒有男人味。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有一次,我們班上一位孩子的父親向我抱怨,孩子媽媽出差了,家里剩下他和兒子還有一個未滿月的小女兒,他無法兼顧工作與兩個孩子的日常生活。我們意識到關于父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會給予孩子不好的影響。于是,我們通過“親子晨會”的形式開展了一場父子性別教育專場。
我們先邀請平時不接送孩子上學的爸爸體驗一下每周一次送孩子上學,接著邀請這些爸爸和孩子一起召開了一次“好爸爸學堂”親子晨會。由于疫情的原因,家長不能進入校園,親子晨會的地點設置在校門口的小公園,大家參與探討的熱情很高。
晨會中爸爸們先交流接送孩子的感受。接著呈現問題:媽媽出差了,爸爸和小明照顧不了妹妹怎么辦?然后讓爸爸和孩子組成親子小組,制定解決方案。有的爸爸和孩子會直接回避問題轉移矛盾:讓媽媽不要出差了。我們追問其他親子組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一個男孩自豪地說:“在爸爸忙著做晚飯的時候,我逗妹妹玩兒,我會照顧妹妹!”還有男孩說:“我可以在學校早點兒完成作業,回家后負責喂妹妹奶粉……”孩子的回答讓爸爸們意識到,孩子一般不會帶著性別偏見去定義每個人該做的事;爸爸也可以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而不是生硬地劃定和媽媽之間的任務分工。
女兒和媽媽都可以學好數學
我們可能都或多或少聽說過“男生適合學理科,女生適合學文科”“女生不如男生數學學得好”這類論調。生活中也能經常看到這種沒有必要甚至是錯誤的性別暗示。其實科學早已證明,人類大腦在各方面能力上并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分泌激素的下丘腦除外)。
有一次,班上的某個女孩數學成績突然一落千丈,問她原因,她一臉委屈地告訴我們,爸爸去另外一個城市工作了,以前都是爸爸教她數學,媽媽輔導不了她的數學。于是我們有了舉辦“親子數學班會”(母女性別教育專場)的想法。
我們先邀請班上的女生和媽媽一起來參加數學課體驗活動,然后又趁熱打鐵舉辦了以“有趣的七巧板”為主題的親子數學班會。
數學班會上,我們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應顏色的七巧板進行親子拼搭活動。伴隨著輕松愉悅的音樂,讓媽媽和孩子一起創作一幅七巧板作品。媽媽和女兒都迫不及待上臺交流感受:“我和媽媽用七巧板創作的是蘇州園林,因為我想成為一名像貝聿銘爺爺那樣的建筑師!”“我和女兒一起創作了藍天飛機圖,因為我女兒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將來去造飛機和火箭”……通過七巧板的數學拼搭游戲,女兒和媽媽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約束,努力找到真實的自我。
后續活動中,我們在班級外墻上布置了一面七巧板作品墻,幫助女孩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那個因為爸爸換工作而數學成績掉隊的女孩,她的媽媽通過走進數學親子課堂和自己的再學習,也已經完全勝任對孩子的數學輔導。我們也會鼓勵這個女孩,不用依賴爸爸媽媽的幫助,自己也能把數學學好。
當孩子們心中散去性別刻板印象的“烏云”,他們將更自由地徜徉在自己的心海,認識和找到更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