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2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我要糾錯
老舍先生創作的《茶館》,以“茶館小天地,社會大舞臺”為背景,描寫了老北京歲月變遷。早年間京城繁華之處,街面路口開設了不少茶館,有說書茶館、茶飯館、消遣茶館、茶棚茶館等;還有郊野季候茶攤(棚),可說是五花八門各有特色。
茶館有著不同檔次和行規,京城地界上鋪面較大、有名氣的茶館要數舊東安市場恒義軒、原地安門大街的同和軒、西長安街龍海軒等幾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安市場是商業興隆之寶地。舉詩為證:“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市場兩廂挨著班兒的一家家鋪面,狹窄擁擠,恰似來到曲折蜿蜒的胡同。這恒義軒就開在東安市場,是一座三層樓房(早先還有吉祥、丹桂兩家茶園),來這里的以喝茶、聽落子(一種老北京說唱曲藝)和轉游兒(閑逛)采買東西的人居多。恒義軒茶館的位置得天獨厚,買賣十分叫座兒。而原地安門的同和軒則是以說書為主的書茶館。有說《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的,也有說《包公案》《施公案》的。在這里喝茶的茶客聽書聽曲只需付一壺茶水錢,便可以一邊喝著一邊聽著,消遣半晌。而龍海軒則是茶食兼有的茶飯館,幾個好友舊交隔三差五約定時間來此聚齊兒,先后腳進得茶館一番問安寒暄,點上幾個菜品,沏上一壺好茶,茶館就是聚會談事兒的好地方。來龍海軒的多是文化人,教書先生和梨園行的人愛在這里扎堆兒。
文化人還愛去清茶館,琉璃廠就開設過幾家清茶館。這種茶館大多陳設較好,門口飄著布幌子或是一塊菱形招牌,上書一個大大的“茶”字,懸吊著流蘇穗子。進得茶館,木方桌木靠椅,門口欄柜柜面擺放著銅梁水壺、青花圓筒茶壺,一摞闊口白瓷茶碗倒扣其上。茶館備有時令干果,如崩豆、蜜餞、瓜子、花生和果子干,后貨架子洋鐵皮茶葉桶一字排開,紅紙黑字“雨前”“毛峰”“雀舌”“大方”……時令新茶一目了然。
您想喝什么,點上一壺,稍等片刻伙計就一手提壺一手托碗,并點頭笑著送到桌前。一般沏泡茶水要燜上一燜,待伙計再次轉回身來到桌前,給您淺淺地斟上一杯,正是“淺茶滿酒恰到杯”。到這里喝茶的人,多是來文化街古籍書店買書選畫的,也有做字畫買賣的。這幾家茶館還專門備著文房四寶,迎合各位文化人的雅好。
從宣武門至菜市口,以前也開過幾家茶館。北京城素有南貧北賤、東富西貴之說,開在南城地面上的茶館更實惠便宜。如校場口往南,路西靠近車子營胡同口,臨著街面就開過一家茶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改為三輪車社)。這家茶館門前常停放著板兒車、三輪車,堆著扁擔、荊條筐。一到立夏前后,茶館就用杉篙葦席搭起大涼棚,涼棚下擺設大小不一的白茬木方桌、長板凳,到這兒喝茶的人沒那么多說道,您就是點上一壺“高碎”或是自帶一包“茉莉”,掌柜也不會駁您的面子,一準兒吩咐伙計照例笑臉相迎地伺候著。一到此季,大清早兒那些去護城河邊“下腰”(梨園行話,指練功)的;到“窯臺”(老北京話,指陶然亭)吊嗓子的;奔報國寺淘寶貝趕“鬼市”的;包括進城賣鮮魚水菜的菜販子,都奔大茶棚來喝大碗茶。歇歇腿兒,嘮嘮嗑兒,有的還順便就著大碗茶啃個餅子。
還有提著鳥籠子閑來無事的,將帶藍布罩的鳥籠子就手一掛,與先前的茶客點頭施禮客套地打著哈哈兒,自己找位子坐下,泡上一壺“高碎”自斟自飲。茶館里還有擺上一副象棋吆五喝六“廝殺”的,有為朋友跑腿兒說合“拉房纖”(撮合房屋買賣)的。就算是獨自來的,也一準兒想方設法與各位茶友搭茬兒,從前門樓子能說到世界大戰。泡上一壺閑茶,聊上一晌午,這就是老北京城里的閑散生活。
老北京人喝茶有許多講究,有些人只喝一個口味一家牌子的茶葉。我的一位親戚喝了幾十年茶,喝慣了福德厚茶葉,您要是遞上其它字號的茶葉,她都愛搭不理。據說這樣喝茶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為了“追牌子”,順著胡同能溜達幾里地,就是不選它號。
老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對這茶水還有一句評判的標準——香噴噴兒,苦滲滲兒——香是品其獨特的味道,飄著茉莉花的清香;苦是解渴解油膩,清火消食利尿。老北京人喝茶還講究一個“釅”,意思是濃厚。茶館里,有茶客一進門就來句:“掌柜的,您給來壺釅的。”一個“釅”字,買賣雙方一準兒心知肚明。
都說晚間喝茶睡不著覺,可是一些老茶友卻是一年四季晚飯后睡覺前,必須沏上一壺釅茶,不喝好、不喝透、不喝順溜兒,反倒翻來覆去睡不舒服。
現如今,茶室、茶吧、茶藝苑的招牌四九城隨處可見?;ú?、綠茶、烏龍茶、普洱茶樣樣俱全,還備有雅間供客人品茗談事,這都是生活改善的標志。聽茶客們念叨:前門的老舍茶館要恢復大碗茶供應了,果真是的話,借一句老話兒說:“買賣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準兒能紅火。(許志壯)